横山,一个地图上并不显眼的地方,却为众多的人所熟知:这里,一曲《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唱响祖国大地,经久不衰;由习仲勋策划和指挥,胡景铎发动的横山起义在这儿打响;波罗古堡,雄踞大漠边关,以其重要的历史、民俗、军事、宗教、红色文化价值而闻名;闯王李自成故里就位于石窑沟办事处的常峁墕村;这里,是陕北说书的发祥地,一代宗师韩启祥弹起三弦定准音,多次赴延安为毛主席说书;横山羊肉香飘九州,名扬天下;横山老腰鼓、横山剪纸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横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实施“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建设文化大县”战略。在中共横山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文艺创作和演出繁荣活跃、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物古迹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搜集整理工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横山县文化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气和活力,城市文化品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文化大县建设已初具规模。
文化工作成果丰硕。县上连续组织三届春节文体活动,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举办干部职工歌咏比赛、书法大赛以及两届陕北民歌大赛、四届焰火节及综艺晚会,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三下乡”为载体,三年来,为农村送戏2000多场,送电影2万多场,送书4万余册。
以横山说书、腰鼓、民歌(道情、酒曲)等特色文化为主,精心排演了“横山映象”系列节目,分6期在央视3套播出并3次重播,极大地提升了横山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在第二届中国胶州秧歌节上,“吉祥腰鼓”演出队应邀参加了开幕式表演,“横山老腰鼓”参加了比赛,在14个队的角逐中,横山老腰鼓获得一等奖。经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专家评审论证,横山县被命名为“中国秧歌(老腰鼓)之乡”,央视7套“乡土”栏目以横山县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录制两期“走进横山”节目。“吉祥腰鼓”参加了央视欢乐中国行“走进榆林”的演出录播。编排了地方特色戏《一把三弦黄土魂》(又名《书匠》),该剧获得省级赛事三等奖,舞蹈《天赐》、《驴趣》是陕西省第十七届群星奖参赛作品。
三年来,新增网吧20家,歌舞娱乐场所9家,文化娱乐场所36家,电子游艺(戏)室6家,打字复印及广告印刷门店32家,图书出租、零售门店15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8家,演出团体2家,其它门市21家。一大批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文化传媒、广告制作、婚庆、曲艺、演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文化消费在城乡干部群众中消费比例逐年提高,文化产业产值超过6000万元。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年来,横山县申报审批了8处省级、8处市级重点文保单位。争取资金维修了响铃塔、波罗古堡西城墙、小西门、肖崖毛主席旧居等各级重点文保单位。配合省、市文物部门对境内87.4公里明长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查,建立健全了各类档案资料。对82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动土管理制度得到了落实。抢救性发掘了王圪堵库区杨沙界遗址,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对研究横山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县上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对全县“非遗”进行了全面普查,新建各类“非遗”档案资料100多个,公布了20多处县级“非遗”保护名录,申报审批市级“非遗”名录10个。牛王大会、横山陕北说书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横山老腰鼓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现正在申请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体育和旅游事业稳步推进。县上先后组织了干部职工及农民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老年人门球赛、老年人健身大会等体育活动。建成了7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横山镇、雷龙湾镇两个镇级体育健身工程示范点。3年时间内对全县5至59岁人群进行体质检测,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成立了横山县篮球俱乐部,横山县钓鱼俱乐部。举行了横山县“正北杯”篮球比赛、“体彩杯”初中篮球选拔赛、与钓鱼协会共同举办《168 无敌竞技》钓鱼比赛、“喜德盛”杯自行车爬坡赛、横山县干部职工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参加了榆林市举办的迎“七一”体操比赛荣获团体第二。
社会文化管理不断加强。县上成立了横山县文化文物稽查大队,制定了《文化市场长效管理办法》及《网吧管理办法》。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建立了层级管理、干部包干、日常巡查、突击检查、联合执法五项制度。三年来,出动检查人员1600余人次。联合执法中,端掉黑网吧17家,收缴电脑主机80台;取缔无证经营的中老年人活动中心13家、电子游艺(戏)室2家,游走摊点12家,音像门市3家。停业整顿网吧6家(次),查处外来演出团体100余家(次),收缴盗版光碟18000余张、图书7000余册,罚款10余万元,立案8起,取缔12处无证照经营的流动摊位,有力地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建成了19个乡镇文化站。武镇文体广场建成并投用。县上及波罗镇等11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调用。建成了105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361个农家书屋、11个数字农家书屋,向80多个村、社区配送了秧歌服装道具。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