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安置房拔地而起,一批批群众搬进了新居。首次投放县城公交,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相继建成,佳县居民从此出行更便捷畅通。惠民举措的实施,使县城环境显著改善,失业职工重新就业,困难群众就医不难,贫困学子不再为学费发愁……
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指导工作时,曾引用古人名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谆谆教导广大干部。近年来,佳县县委、县政府认真领会和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倾注真情实感,竭尽全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了全县居民。
简政放权 激发县域发展“动力加速度”
“自从镇上有了婚姻登记代办点,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以前办个婚姻登记业务,都要跑到县城里,花钱不说,还要搭上一天的功夫。”11月9日上午,佳县方塌镇的钟小军和准妻子来到王家砭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结婚证,在前后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小两口就领到了结婚证。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佳县将婚姻登记业务下放,根据全县各乡镇的分布特点,选取处于核心区域的王家砭镇、坑镇、金明寺镇,分别建立3个婚姻登记代办点,老百姓均可自愿就近选择代办点办理相关业务。
为了将简政放权工作落到实处,佳县先后清理2008年至2013年县政府下发的带有审批和管理性质的“红头文件”21件、县级行政审批事项212项,取消县级行政审批事项32项。目前,“部门权利清单”和《佳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资料汇总。其中,县发改局将农村以工代赈项目审批实施权限下放乡镇,提高项目资金利用率,扩大项目收益;县民政局在婚姻登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民间组织管理、救灾救济等方面作出七大类23项简政放权事项,完善和提升服务水平;县工商局实行先办理营业执照、再办理许可审批手续登记制度,公司注册由原来的“实缴等级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有效提升企业注册、办证、年审等服务水平;店镇针对权力过于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的传统行政模式,探索推行“五办三站”机构设置,试行副职有决策权、科室有创新权、干部有施才权的“三放权”改革,以此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激发干部进取动力,提高科室服务效能。
佳县实施全年常态化办证机制,着力以改革求突破,解决群众最迫切和最期盼的问题。针对养老、低保、残疾、高龄等10多类群众年审项目时间、地点不统一的问题,探索开展集中年审下乡服务前期准备工作,并在年内全面推行。针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问题,在峪口村建立老年餐桌试点,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把脉问诊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天上午,我到乡政府委托代办二孩准生证,乡上的干部说这个证要跑到县计生局办理,他们承诺赶在15日之前替我办好,没想到还不到半天的功夫,乡上就打电话通知我来领证。”11月10日下午,在上高寨乡便民服务直通车大厅内,拿到准生证的贺女士开心地说,政府为百姓服务得真周到,现在不论大小事,只要群众动动嘴,乡上就有专人帮着办了。
上高寨乡地处佳县东北部,近年来,该乡境内2/3的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出行办事极为不便。为了真正解决百姓困难,该乡以“便民无极限,服务零距离”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建立了“一个大厅、两处服务、三个代办点、四个工作组”的便民服务体系,以此打造“群众办事、干部跑腿”阳光政务新模式。
“一个大厅”即便民服务直通车大厅。面积近200平方米,设五个服务区域,内容涵盖党团组织、纪检信访、综治维稳司法、民政残联、计划生育、养老合疗、文教卫生、民兵武装、农林水牧及土地、财政等所有乡镇业务,确保每一位来办事的群众都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两处服务”即将便民大厅业务干部分为两组,一组在大厅服务,一组深入农村代办点服务,两组交叉换岗,轮流职守,保证大厅全年服务,代办点按时服务。
“三个代办点”即设立云家码头村、徐家西畔村、陈家泥沟村三个干部代办点,每个代办点每周上门服务两次,集中办理周边村民各类年审、养老金代取、合疗报销等代办业务。
“四个工作组”即按片组建四个农村工作组,设立专门办公室,每组干部集体办公,负责组内的日常工作和群众接访。除此之外,还设立群众点名接访室和干部去向牌,每组每天至少确保一名科级干部和两名干事值班,群众来访点谁,就由谁接访,做到专人跟踪服务。
据上高寨乡党委书记杨君介绍,去年,乡上还结合“三访五促”活动,逐步形成干部帮扶群众的服务机制,每名干部包抓3到5户,帮村民制定脱贫计划,并定时开展慰问活动,为他们免费送去羊子、猪仔、鸡等可生财的家畜。同时,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该乡成立了四个劳务输出协会,并在协会的基础上建立四个流动党支部,为外出党员和群众提供用工信息、化解劳资纠纷、生活帮扶救助等服务。
截至目前,上高寨乡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785件,其中,养老保险类140件,合作医疗类135件,计生服务类100件,民政保障类130件,补助救助类280件。该乡做到代办业务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实现了便民服务群众零距离。
心系百姓 事无巨细织密“民生大网”
民生建设的特点是“一个也不能少”:住房不能少、医疗不能少、就业不能少……对于心系百姓的佳县县委、县政府来说,民生工作如同弹钢琴,全力管好每一个键,才会奏出一首和美动听的乐曲。
在经济下行、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佳县全力保障人民的教育、医疗、文体等民生支出,坚持将新增财力100%用于民生,“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641085万元,是“十一五”民生投入资金207040万元的3倍。2015年初政府承诺的“惠民十件实事”件件落地,特别是一举高标准建成11个水洗公厕,首次投放县城公交,古城街农贸市场和人人家大型综合超市建成营运,23条背街小巷管网路面得到彻底改造。新建幼儿园6所,改扩建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43所,县城山城西路、南路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建成投运,城区新污水处理厂、新垃圾填埋场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营,县城金龙大酒店、中天大厦、粮贸大厦全部建成。
同时,针对百姓需要的教育、就医、就业、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难点问题,佳县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实施的一系列民生工程,不仅使全县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为了消除慢性病过去一年鉴定一次的弊病,我们指定县中医院设立专门的鉴定中心,在全市率先实施慢性病保险常态化办证机制,常年提供鉴定服务,这样,群众可自由选择时间,及时办理相关业务,极大缓解了慢性病保险办理难的问题。”佳县合疗办主任闫继耀介绍,仅去年,全县新增慢保对象1300余人,补偿门诊特殊慢性病患者2400余人,补偿资金高达410余万元,极大地减轻了病患人员的负担。
此外,佳县举全县之力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持续推进市级示范重点镇坑镇、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赤牛坬村的建设力度。建成省级生态村庄2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生态村庄12个。同时,榆佳新区集中移民小区和暴家坬、高武沟、谢家沟村集中移民安置点主体建成,县中心敬老院主体建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社会大局呈现和谐稳定局面。
初冬时节,在佳县城乡放眼可见,一个个建设项目热火朝天,一条条硬化路通向远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枣林十里飘香……“民生无止境,幸福最关情。”佳县县委、县政府用一系列安民举措、一项项便民成果、一件件惠民实事把民生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在衣食住行中写进牵挂与关怀。随着各项民生工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在生活中积攒出信心,酝酿成了幸福,为佳县未来的蓝图愿景舒展成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