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红尘厚遇 我的神东“缘”

发布时间:2015-08-19 09:57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034
【字体: 打印

    21年了,不断有朋友问我,当初你怎么会选择来这里,你怎么会来神东,你一个东北女孩怎么会有勇气孤身一人来到这大西北?这些朋友中,有初识的朋友,询问中带着好奇,仿佛我是一个传奇。更多的却是多年的老友,不只一次地问,话语中充满了浓浓的不解,更有深深的感慨,亦不乏关切之情。对于这个问题,我每每给出的都是调侃的回答。对于当初怎么会来到神东,自己却始终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后来随着年纪渐长,我开始时常回顾自己多年走过的路,也开始反复地问自己,当初我怎么就会有勇气义无反顾地“投奔”到这片自己之前一无所知的陌生的土地?因为爱情?因为好奇?因为年少气盛的冲动?这些因素都有,但又都不尽然,最后,我把它归结为瞑瞑中的那一份缘。是的,就是这一份缘牵着我从东北走到西北,让我在这里“遇到”了神东,并一路伴随它走过了21个春夏秋冬,共同经历了21年的悲欢喜乐。

  神东30年征文,让我有了想写点什么的想法,但是21年了,发生了太多的事,遇到了太多的人,竟然让我无从落笔了,酝酿了很久之后,思绪定格在这个“缘”字上,追随这一份“缘”,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起“缘”

  每年的7月对于学子们来说都是“毕业季”,毕业季里会发生很多情感故事,师生情、同学情,更多的是情侣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21年前的7月,是我的大学毕业季,也是我的爱情面临严峻考验的季节。因为当时大学毕业生工作还由国家统一分配,我和热恋了两年的男友按常规都会被分配回自己的家乡工作,我的家乡在东北黑龙江,他的家乡在鄂尔多斯乌审旗,两年间两人时常会被毕业分配的问题所困扰,也因此会刻意回避这个话题。可是7月到了,毕业分配在际,何去何从,如何选择的问题就摆在面前,已不可回避,怎么办?选择有三,他跟我去东北、我跟他来鄂尔多斯、各回各家。可是,两年的交往,让我清楚地知道他的本土观念有多强!我曾经试探着跟他说,让他跟我回东北,他总会用那句“你们东北人太厉害,我怕去了会受欺负的”半开玩笑的话把我挡回来,虽然我多次针对这句话挖苦过他,但都没有动摇过他毕业后回家的决心。那么两年的恋情就这么结束吗?好像还不是这样。那个执拗的他不知从何时开始,总会反复给我讲起了他的家乡正在发生的事情。他的家乡发现了大煤田,目前矿区正在开发建设中,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他的一些同学有些已经在那里就业,待遇非常好等等。7月到了,他跟我说,他要带我到这个矿区去工作。那时他所说的煤田是当时的东胜煤田,矿区指的是马家塔、上湾一带,因为我俩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生,所以他当时毕业分配的目标是去当时的精煤公司东胜煤炭分公司矿区中学当老师。看他一脸的认真,我犹豫了。不跟他走,意味着两人分手,跟他走,意味着我从此要背井离乡,而且是到距家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内心的纠结可想而知。尽管是这样,年轻人爱情至上的想法,让我很快就说服了我自己,决定跟他走,但是殊不知,我自己并不是最大的阻力,家人的坚决反对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生我养我20多年的老爸老妈,视自己的孩子为心头肉的老爸老妈,他们怎么能同意自己的宝贝闺女就这么从此远离他们而去?我知道,要说服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没有通知家人的情况下,把男友带回家里,在餐桌上告诉爸妈,我要跟他去那个矿区,而且我已下定决心要跟他去。说完这些话,我再也没有抬头看爹妈的脸。我记得老妈当时就放下碗筷出去了,老爸一直坚持着陪男友吃完饭。在接下来的半天时间里,我们在焦灼中等待老爸老妈的“宣判”。晚上下班回到家的老妈眼睛已经哭肿了,老爸在旁边不停的安慰,记得那天晚上没有吃到老妈做的丰盛饭菜,我们吃的是老爸一个人做的简单饭菜。一夜无眠之后,男友被老妈叫走了,至于那天老妈到底对他训诫了些什么,他后来总是很夸张跟我描述,直到今天,他还对我老妈心存敬畏。

  很快我们咨询了毕业分配的相关手续,并着手办理,他父亲这边也开始紧锣鼓密鼓地帮我们联系毕业单位。现在想来都觉得非常复杂的手续,当时就那样轻而易举的办妥了,没有一点波折。其实,当时任何一个小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我们无法正常分配,但是,就是一点小问题都没有出现,就这么顺顺利利地办妥了,这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吧,是我命中注定与这片土地有缘,与神东有缘吧。

  毕业手续办好了,第二天就要离校了,同班的几个同学出现在宿舍楼下,问我,真的决定了?就去那儿?想好了吗?那里的文化、那里的生活你适应得了吗?20年后的一天,老同学再次相见,其中的一个同学又提起了离校前一天对我的劝说,仍然对我当初表现出的胆量和勇气唏嘘不已。

  结“缘”

  1994年的9月,我们两个人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当时隶属精煤公司东胜煤炭分公司的矿区中学工作,从此便与神东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当时学校的本科毕业生不多,我这个本科生受到了校领导格外的重视,工作起来也蛮拼的,带着三个班的化学课,同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由于当时学生的年龄跟我相差不多,校领导怕我“镇”不住学生,让担任体育老师的他做了我的副班主任,这在当时的学校里还一度被传为笑谈。由于我孤身一人来到千里之外工作,老爸老妈每次来信(当时的通讯方式还是以信件为主)都会催促让我们早点结婚,在他们的观念里,结了婚,在这个千里之外的地方就有一个真正的亲人照顾我了。就这样,在他们的催促下,在参加工作两个月后,我就嫁作了“他人妇”。恰好就在我们结婚的当时,学校正在分配住房,分配的条件是已婚员工。因此,结了婚后一个月,我们就用家人所给的仅有的8000元钱拥有了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两居室——上湾小区11号楼2单元1楼1号。因为我们刚毕业、刚结婚,打分低,所以分配的是一套一楼的房子。房子分配后,我俩的工资也开始正常发放,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月的工资,我的385元,他的375元,他比我少了10元的洗礼费,同时还为我们补发了前几个月未发放的工资。当我把分房子和发工资的消息告知我的爸妈时,他们大吃一惊,因为当时已经工作了20多年的他们,工资也只有300多元,而且当时他们还住在需要自己动手生火取暖的平房里。这时我的父母才终于相信,当时的男友、现在的老公当初跟他们许诺的都成为了事实——他要带我来东胜矿区,给我幸福。

  工作一年后的暑假,我们跟随学校组织的员工旅游车来到北京,并在北京下车后登上了回东北的列车。回到家中,爸妈的表情与我当初离家时相比舒展了许多,一是为我工作称心、待遇优厚感到欣慰,二是对我一年来向他们汇报的老公对我的关心体贴表示放心。在他们看来,我也许是因“祸”得福,其实,我自己又何尝不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在心里绷着一根弦呢?万一两个人的感情出现问题,万一被分配到一个自己无法适应的环境中,万一……,任何一个万一出现,我都将没有退路可走,万幸的是,这些万一都没有发生。

  离开家乡,投入新的环境,时常会想家,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都不是很发达,回家和与家人联系都不是很方便,所以我时常会因为想家跟爱人发脾气,使性子,这些,他念在我远离家人的份上都包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有了可爱的宝宝,有了完整的小家庭,工作、生活的重心都有了稍许的转移,由于双方的老人都还没有退休,作为家庭主妇的婆婆还要照顾她年迈的公公,没有人帮我们带孩子,孩子两周岁多一些,我就把他送进了公司的幼儿园,由于孩子太小,怕他会哭闹,起初我会在中午偷偷去教室窗外看他,一次不小心被他看到了,本来已经准备入睡的他看到我大叫起来,把全班的小朋友都喊醒了,我为此向老师做了深刻的“检讨”。幼儿园完备的设施、良好的师资令我满意、放心,员工子女减免的学费让我感受到了企业优厚的福利和待遇。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每天按部就班地接他送他,看到孩子每天快乐的成长,思乡之情渐渐淡了些。

  续“缘”

  在学校工作的第五年,也就是1998年,神府东胜两公司合并,神东公司成立。这让我们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教师们也感受到了央企的风云变幻,却不知变幻绝不仅仅于此,紧接着在一年后,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决定,不再继续办教育,要将中小学校交给地方管理。公司的这一举措给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员工都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因为当时地方与公司的员工收入差距很大,我曾经粗略的计算,如果我们两个都交到地方,那么所领取的工资抵不上当时一个人在企业拿的工资,这就意味着交到地方上,家庭收入将减半。所以,当时老师们的不解和抱怨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抱怨阻止不了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最终在保证工资三年不变的条件下,学校及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划归到了地方。就在学校划归地方前不久,我因为所学化学专业的缘故,调到当时的安监局化验室工作。也就是说就在我即将与神东失之交臂的刹那,我又回到了神东的怀抱,而老公则随着教师队伍去了地方,从此脱离了他所热爱的神东。

  调离了教师岗位,留在神东的我,才开始真正认识神东、理解神东。因为虽然毕业后的六年中,工作在企业所办学校里,但工作的性质让我对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了解甚少。在安监局化验室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公司新闻中心的一次招聘,改变了我人生。虽然我是一名理科生,但从小却对文字有着特别的爱好和兴趣,学理科是顺应老妈“理科招生量大,好上大学”的教导下做出的选择。面对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高考,像我这样牺牲自己爱好和兴趣的应该是大有人在、不足为奇。但是对文字的那份热爱并没有因为学了理科而泯灭,所以面对这样一个能重拾自己“文字梦”的工作机会,我当然全力以赴地做了争取。2001年4月,我如愿以偿地成为公司新闻中心报纸编辑部的一名编辑兼记者,并且一干就是四年。虽然后来我又先后到大柳塔煤矿综合办、安监局党政办从事政工工作多年,但回想起来,在新闻中心工作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收获最大的阶段,可以说后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都是在新闻中心时积累起来的。那时报纸编辑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来的记者都要承担起整理报纸文稿档案的工作,直到又有新记者加盟。就这样在报纸编辑部工作的四年间,我兼职整理了三年报纸文稿档案,整理文稿需要按顺序将文稿码放整齐、装订成册、编写页码,将每一篇文稿的标题登记在目录中。然而就是这件看似繁琐费时的工作,为我快速成为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编辑和记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报纸文稿整理都是在一年工作结束后进行,所以我进报纸编辑部当年整理的是前一年的报纸文稿,通过整理这些文稿,让我有幸全面了解到了公司当时的发展形势,真正开始认识神东也是从那个时侯开始的。同时,也通过查看每位老编辑的编稿,我也学会了如何改稿、如何编稿、如何设计版面。当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更少不了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和指导。记得刚开始写采访稿时,张伯龙老师就曾逐字逐句的帮我改稿,帮我掌握写稿的要领。在公司从事新闻工作,准确地说就是伴随着公司的发展脉搏在工作,在新闻中心工作期间,我到过公司的每一个矿井,对公司及每个单位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发生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那时的工作状态,可以为了赶一篇稿工作一个通宵,而且不影响第二天的采访。我撰写的新闻作品多次在全国煤炭新闻评选中获奖,也曾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因为有新闻中心工作的经历,后来无论是在大柳塔煤矿工作,还是如今在安监局工作,我都是单位的宣传骨干。留在神东,续上了我的神东“缘”,同时也续上了我的文学“梦”。

  惜“缘”

  不知不觉中,一晃21年的时光过去了。21年间,我先后在学校、新闻中心、大柳塔煤矿、安监局四个单位工作过,工作中有过苦、有过累、有过困惑、有过不解、有过委屈、有过泪水,但更多的是辛勤付出后那份收获的喜悦,所有这些经历也让我从一个懵懂、不谙世事的毕业生,逐渐成熟起来,也让我更加珍惜在神东工作的机会。在神东,我结识了一大批同我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和朋友,与大家一道共同见证了神东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神东为我们搭建了放眼世界的窗口和平台,是神东让我们体会到了作为世界一流煤炭企业员工的骄傲和自豪。在我家的墙上至今挂一幅江泽民主席2002年来神东视察时的大幅照片,这幅照片原来是在公司老办公楼四楼大厅的墙上挂着的,后来更换照片时,公司综合办综合科的王建中科长把这幅照片送给了我,因为这幅照片上为江泽民总书记献花的男孩是我儿子。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当时还上幼儿园的儿子今天已经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但是每当家里来了客人问起这幅照片,我都会认真讲述这张照片的来龙去脉,讲述与这张照片有关的细枝末节,因为这是神东的辉煌带给我儿子的一份荣耀、一份自豪。

  当年的我犹如一头呆头呆脑的小鹿,一个机缘,让我闯入了神东这片森林,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我真正依恋的家园。现在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坐上公司从矿区发往神华康城的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通勤车,一边放松劳碌了一天的紧张的情绪,一边享受着公司给予的优厚的通勤福利,回到位于神华康城D区的温馨小家。房子是我们两年前从公司购买,前不久装修好的。回到家打开窗子,一眼望去,一片绿意昂然,一股青草的芳香扑面而来,一种满足惬意之情便油然而生。当年老公带我来到这片土地时,我们想到的是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目前生活的幸福美满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年的想象。感谢神东,我将永远珍惜与神东的这一份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