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靖边大地满眼尽绿。在益农专业合作社的设施水果基地里,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成为绿海中一抹最美的色彩,各种水果挂满枝头,红色的党建和绿色的产业在这里交织 ,浓缩出一幅“小组建在合作社,党建催生生产力”的最美图画。
6月30日,笔者来到靖边县益农合作社的大棚里,紫色的、红色、绿色的葡萄就像一串串水晶玛瑙,技术人员正忙着采摘装箱。在现场,笔者看到墙上悬挂“党建强社、合作富民”八个大字,党员责任区的牌子格外醒目,技术人员胸前的党徽闪闪发亮。作为全西北第一家规模种植巨玫瑰葡萄的农业合作社,这里也是党小组发挥力量的广阔天地。
近年来,靖边县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发展思路,全县上下逐步形成“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塞上菜都”开始小有名气,各类专业合作社如春笋般不断成立。但是热潮过后,全县841家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昙花一现”。如何使合作社真正成农民增收的有力途径?如何将党建工作与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在大浪淘沙中,东坑镇的鸿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谓是“一枝独秀”、“逆向生长”,社员达到160户,集体资产近2000万元,辐射周边522户,年销售额达到2200万元,客户遍布武汉、南昌等地,甚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这要归功于该村党支部率先成立的农业合作社,2007年黄家峁村党支部就确定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但当时群众一时无法接受新事物。“全体支委,每人拿2万元,一人先种2个棚,再拉上自己的3户亲戚,一人种一个棚,咱们5个人先成立合作社。还有谁不种,明天写辞职报告!”,“咱们党员好比是发热体,你不发热要做甚哩!”回忆起当时的话语,老村支书闫志奇还有些激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建起82座蔬菜拱棚,年底的时候就见了利。
然而第二年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大家单打独斗,不懂市场,辣子堆在家里卖不出去,临近年关的时候闫志齐召集支委成员总结失败经验,认真研究出路。“我们支委5个人加上第一年有些种植经验的2个党员,决定在合作社里成立党小组,我当时是负责技术指导、刘永东年轻出去跑市场,其他5个人一人包一块”,闫志奇向笔者娓娓道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党小组的发力下,武汉的一个老板一次性就把该村的辣子全包了,种棚的户户都把钱挣了。2013年的时候该村又摸索出来培育党员‘土专家’,拜师大学‘洋专家’,土洋结合。还搞了个党员包户,一人包16户,产前包指导、产中包服务、产后包销售,三包一条龙服务”。
现今该合作社共计种植果蔬12000余亩,建成2000平米保鲜贮藏冷库一座、6000平方米蔬菜交易大棚一座,1800平方素材加工车间两处,冬暖棚96座,种苗基地一处,双膜加棉被式大钢架温室100亩,2014年黄家峁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2717元。
党建强社,能人带动——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在总结“鸿丰”模式的基础上,靖边提出“将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支部带头人、将支部带头人培育成理事长”的工作思路,确定“将党小组建在合作社、将党员设岗定责”的工作方法,按照“四个组建”的方式打造20个党建示范合作社,全面带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大漠酒厂的吕克伟就是这一模式带动下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当年他靠搞运输挣了钱,村党支部把他发展成了党员,后来当了支书就盘算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挣钱。经过赴多地调研瞅准设施种植葡萄这一商机,他成立由7名党员牵头,80户农户参与的益农合作社。
走进该合作社的基地,一排排水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一串串葡萄硕果累累,一瓶瓶葡萄酒整齐码放。目前合作社基地一共有8片责任田,一个党员包一片,包括西农大毕业的技术员也是他们发展的党员,还有周边几百亩群众种的葡萄都是合作社产业链上的一部分,他们的种销都是党员负责的,谁包的片年底不达标,党员评议这关就过不去。
据悉,益农合作社现有国内先进葡萄酒生产线一条,高级酿酒师2名,固定员工12名,年生产葡萄酒40余吨,辐射带动150余户种植葡萄,通过开展“比技术、看谁种植效益高;比致富、看谁产业规模大;比帮带、看谁帮扶群众多的“三比三看”活动,积极实施“两培一推”工程,把党员社员培养成种植经营能手,把种植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把生产技能强、经营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推荐到理事会、监事会等岗位接受锻炼,提高组织群众、民主管理的本领,2014年该社人均收入达到32600元。
党建富民,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利用党建催生出新的生产力,靖边积极培育高学历年轻党员发展新型合作社,进一步将科技注入农村发展当中,拓宽就业渠道,帮助群众增收。“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党旗映红人生路”15个大字悬挂在靖之鲜合作社的大棚上,见证着一对80后党员筑梦的历程。张成兴夫妻两个大学毕业后回家搞起了农业,当时父母也不支持,一场雪把一家人打回了解放前,他妻子把嫁妆都拿了出来。由于他们几个都是党员,村上就在合作社里成立了党小组。为了让合作社产的农产品卖上更高的价钱,党小组的成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办了个‘聚劲团’网站,专门在网上销售他们的‘绿色产品’,省去中间环节,大大提升了利润空间。
经过1年的发展,靖之鲜合作社成立聚劲团有限公司,建立党支部,形成“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六位一体新模式,年销售农产品420万元,为当地大学生提供12个就业岗位。类似靖之鲜由大学生党员创建的合作社还有很多,有的利用专业知识种植草莓、有的利用科技手段培育种苗,使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产业链延伸到网上,科技催生出财富。
在靖边,基层党建不再是生硬的规章制度,而是与农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助推力,该县成功探索出“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党建强社、能人带动,党建富民、科技带动”的新路径,进一步助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致富,让党旗实实在在的飘在百姓心中,成为百姓最喜欢的一抹色彩。